員工天地
您當前的位置: 人力資源 > 員工天地 >

即凡而圣之道——論語的領導力

【 發布時間:2019-06-10 】 【 點擊次數:467 】 【 所屬分類:員工天地】

泰山學者、曲阜師范大學教授 宋立林博士
久久和牧農牧集團張志強 整理

 

宋立林,字逸民,號瘦竹,別署樸舒子,歷史學博士,哲學博士后,首批泰山學者,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山東夏津人。

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建設中心首席專家,國學院學術部副主任,孔子以儒家文化課程中心副主任,曲阜禮樂文明研究與傳播中心秘書長,中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濟寧市委黨校特聘教授?,F為中華孔子學會理事,董仲舒研究會理事,山東周易學會理事,濟寧周易學會副會長?!朵ㄣ簟穼W刊主編,洙泗讀書會召集人。師從著名儒家學者楊朝明教授、郭齊勇教授研習儒學。曲阜師范大學歷史(孔子)文化學院孔子與中國文化研究室主任,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講師,中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第一屆學術委員委員,《孔子學刊》執行副主編;甘肅天水伏羲學院特約教授。曾任《孔子文化》創辦人、主編,《孔子文化研究》編輯,中華孔子網管理員,洙泗講堂召集人。
 
課堂筆記
 
在書齋里作學問寫論文,那也是一種生活,但是儒家從來不是那樣的。儒學的經世價值不一定表現在治國上,也可以表現在修身、齊家上,企業管理、社會治理和鄉村治理等等各個方面。文化是什么?以文化人。人,是這個社會發展最核心的一個部分。以前秦諸子百家為根脈,以儒釋道為代表。其中,以儒家為主干,以佛道為兩翼,這么一種架構。

中國人喜歡燒香拜佛?,F在這種風吹到孔廟里面去了,孩子考學去孔廟燒香……,我說不管用!孔子不信這個,如果孔子活著會張口說話叫“回去學習”。這是儒家,重視人本身的能力或能量。第二個特點就是世俗性,由世俗性又導致一個問題就是它的務實性。中國文化講究學以致用。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不是為了科學而科學,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是要講究為社會做點貢獻,學以致用。第三,中國文化重德性。另一個精神特質,是包容性或者開放性。中國文化綿延五千多年未曾中斷,這是世界上唯一的。要么有古無今,要么有今無古。中國是古今一脈。

錢穆先生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判斷叫:可大可久?,F在是世界第三,歷史上是世界第一。不是來自侵略和殖民;是來自中國文化內在的傳播力、凝聚力或者魅力。中國的版圖是最好的時候,是從元代到清代。版圖擴大是怎么來的?是讓人家給吞了,是北方少數民族把中原本土給吃掉了,吃掉之后并沒有“亡國”。他們用武力征服了土地,我們用文化征服了他們,他們就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或者這片土地上的諸多民族,說本來就是一家人)。這是可大。

另外是可久。任何一個文明都是一個有機體,都會有生老病死。中華文化的可久性、持續性靠的是什么?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內在的精神就是一種人文性的東西??纱罂删贸蔀橹腥A文明的優勢,自唐以來強調的是三教合一。三教文化各具功能,具有人文性的同質性。三教是指儒、釋、道。

佛學是什么?集宗教集哲學,非宗教非哲學。不是純粹的宗教。宋孝宗說,儒釋道治世功能不一樣: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儒家是糧食店,佛家是百貨店,道家是藥店。糧食不是最珍貴的東西,但是糧食離不了。山東大學王教授說:“人天生是儒家”。清華大學李學勤教授說,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大家可以不研究經學,但要閱讀經典。經典是四書,四書之中是論語。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

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說,儒學是管理之學。外圣內王。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業??鬃幼龅饺恍嗔嗣??好像也還差一點。自古圣者很少,屈指可數。

現在的圣,又土,古漢語里本來就有這個字,但是不是“聖者的聖”。聖,耳、口,下面是壬不是王,是變體后寫成了王。耳聰目明,善于分辨,上天和下民???,說,傳達內在的想法。善聽善說做到極致,是圣者的本義。堯、舜、禹、周文王為圣王,到孔子稱圣人,有德而無位,成為素王沒有實際的權利。儒家六圣,遠圣周公,至圣孔子,復圣顏子,宗圣曾子(孝經、大學),述圣子思子(中庸,孔子之孫,曾子之徒,孟子之師),亞圣孟子。以前,是因王而成圣,到孔子這里是人而成圣。自孔子后,儒家放棄成王之道,轉而成圣人之途去輔助他人稱王稱帝。即(靠近,從)凡而圣。

在孔廟內的文廟里,孔子像為王者像。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朝廷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

儒商的鼻祖是子貢(端木賜,字子貢),他慕名去拜孔子為師。剛開始覺得孔子不如自己,很失望,抱著巨大希望來拜大師……,于是,又忍耐地學了一年;到了第二年,發現孔子趕上自己了;到了第三年仰望孔子了,感覺自己和孔子的差距真是越來越大。我們讀《論語》和讀《道德經》和《禪宗》有不一樣的感覺。很多人開始覺得論語,不要么高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也會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太平常了。讀《道德經》多么有層次?常道,平常的生活之道是每時每刻不能離開的。00 22 02
什么是中庸?平常即為道。儒家從來不講好高騖遠,故弄玄虛。



孔子如今享有崇高的國際文化地位,在中國被尊為萬世師表。西方人說:影響人類四個人物,佛陀、孔子、蘇格拉底、耶穌;人類文明又有四大巨星,佛陀、孔子、耶穌、默罕默德。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東門的門楣上,奉有三個雕塑,中間坐著的是一位宗教人物摩西(猶太教、基督教的先知),左首邊古希臘政治家梭倫(立法者),右首邊是東方的教育家——孔子。分別代表:法律、宗教和教育。這三位是人類歷史中的“立法者”,此法顯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法律,而是人類生活意義上的基本法則。世界上四大文明圈,一個是歐美基督教文明圈,一個是非洲西亞(阿拉伯、伊斯蘭),一個是南亞印度文明圈,一個是東亞中華文明圈或說儒學文化圈。儒教,是教育、教化不是宗教??鬃邮侵潦ィㄈ烁瘢┫葞煟ㄎ幕?,那么孔子教的是什么?內圣外王之道??鬃由砩献钔怀龅囊粋€特點就是:“好學”。

如果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做一個比較的話,那么,基督教、伊斯蘭教是具有傳教性文明;中華文明是學習性文明西方文明有一定的強迫性,傳教士從世界各地而來,冒著生命危險要傳道——這種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他們只認為自己是真理、真神,你必須要信。儒家沒有,我發現一個好東西我要去學,誰有一技之長我要去學。這是儒家一個特點。

打開論語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學習——這是儒家最強調的一個精神。沒有人可以不學而成功的,學是儒家最大的特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學習內容,過去的學是四書五經;現在要不要學?前幾天,教育部發文:禁止把孩子送到全日制學習國學的地方……
 
其中提到:“各地要認真排查并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和“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或造成輟學,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特別反對把國學辦成脫離現代教育的“國學”。

國學教育應該成為現代教育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取代。盡管我國現代教育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架構沒問題。

儒學的精神在于好學!當然,現在也要學四書五經??鬃诱f:“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在十戶人家的小社區里面,一定有道德品質和我差不多的人,甚至比我還好的人,只是沒有我好學。這是他唯一自信的東西??鬃哟_實做到了“學而不厭”,這四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凡。誰能做到學而不厭呢?我們學著學著就厭倦了。

孔子沒有發展成傳教的模式——但是孔子三千弟子是怎么來的?沒有做廣告,靠口碑人傳。

孔門三杰:顏回、子貢和子路。儒家三大德:仁、智、勇。不要認為儒家主張文弱、柔弱,不是。儒家一定主張,勇。而三杰就帶代表三德,顏回就是仁的代表,子貢就是智的代表,子路就是勇的代表。

孔子說:自從有了這三個學生,我的境況就發生了變化了。自從有了顏回,我們學生們就越發地親密、團結。這是因為我找到了一位好班長。自從有了子貢,“自從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學生來學習都是子貢傳播的結果。子貢走到哪里備受關注,因為他是位大商人、大智者,而介紹自己的時候不忘說,我從魯國來,我的老師是魯仲尼。子貢的成功就是孔子的成功,這位大人物是誰教的?是孔子。所以,很多人是慕名前來。所以說,孔子是辦了一所“國際化”的學校。自從得到子路,惡言不聞于耳。子路很勇猛,對老師衷心耿耿,尊師護道。子路第一次見孔子時很戲劇性,路遇孔子子路居然要“凌暴孔子”。什么意思,就是他要和孔子比武,比劃比劃欺負一下孔子。結果孔子沒有用武的手段,當然這是用了差異化的手段。也許有人說,孔子不會武功啊。2010時拍攝電影《孔子》(周潤發主演),當時有人采訪說:“孔子會武功嗎?”。其實,孔子會武不會武功。如果把武功理解成為金庸小說里的武功,孔子絕對不會。古代的士,首先是武士,需要懂得格斗技能。所以孔子像左肋下掛的是長劍。有人說是教鞭,那是瞎扯。后來,子路成為孔門“護法”,惡言不聞于耳,沒有敢說壞話的。

儒學,一定是有老師、有朋友。所以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不是酒肉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一定是以文會友,以文化人的人。

此外,還有遠大的理想??鬃樱?ldquo;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這個學,不是十五歲才開始學習,那就晚了;而是十五歲時就把學習作為人生第一需要,要做成大的學問??鬃酉騺韽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三個境界:最低級,不相信道德,不做好人;第二級,謹守道德,好人好報;最高級,道德并非萬能,但仍然自我堅守,不求回報。

儒學什么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孔子那個時候很落寞的,孟子也很慘的。為什么儒家最后成為主流,就是不斷地迎接挑戰、不斷地去傳播。到了漢代以后,儒學成為“官學”,反而這個道會受到破壞。人們不再把道的追求成為理想,而是成為“讀好之后可以作官”了的利祿之徒。也就是儒家的層次越來越降下來,越來越僵化。

再一個,當年共產黨打天下。1921年中共一大,多少個黨員?一大代表一共13人,全國就是幾十個黨員。這些先輩,我想不會想到28年后建立新中國。但是,綱領非常有高度——這方面靠主觀能動性。這就是志士仁人。必須是去挺、創和去干。為什么建國之后,很多人去靠這個“作官”,那么出現了貪污腐敗。更多的共產黨人是要做公仆、做解放全人類的事業為己任。

儒家和黨的境界是一樣的。只有去激發人的弘道之心,在精氣神上、在理想上,要樹立起來,習大大說:“精神上不能缺鈣”。你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在大學里什么狀態?現在有個流行詞叫什么“佛系”(一種網絡流行詞,大致意思是一種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態度。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比如說 :“佛系員工”大概意思就是保證自己的工作量,但不會有過高的追高,保證按時完成按量完成工作,并不會有過高的期望和野心)。佛系青年,這個“佛”也真正不和佛沒有什么……,這個“佛系”是一種現象。

現在學生上課的時候聽課的相對來說比較少,北大的老師也都在感受到?為什么?玩手機。后來,有學生不上課,逃課——
“你干嘛?是不是在宿舍打游戲???”
“老師,我們不打游戲……沒勁。”
“不打游戲干嘛?找女朋友啦?談戀愛啦?”
“老師,我們不談戀愛。不想談戀愛……”
“那你干嘛?”
“不干嘛……”
就是吃飯,吃完飯躺在床上發呆,坐吃等死。

可是才二十不到就這種狀態……?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出了——時代病了。我們看成功人士,成功人士一定有一個標志:除了好學就是有理想。不是說就為了吃這口飯,絕對不是。沒有理想,沒法去工作。面對困難就是退縮、鴕鳥?人不能是鴕鳥。

那么這個理想有了,還需要有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內在的德性。缺乏了德性人就墮落成了禽獸,他就無所不為。這個社會就會成為一個叢林世界。叢林世界回是什么?沒有人性,把人都當成競爭的對手或者蠶食的對象——這就壞了。中國文化一定要強調一個德性問題。所以,孔子的思想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仁,不光是仁愛,包含著所有的一個道德力量。這是中國講得四維八德。

四維禮、義、廉、恥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中國罵人的時候,都會用一個叫“王八蛋”,再文明的人也會用到這個詞。罵人不好,但是罵人的話里代表著一部分的價值觀點。之所以罵,就是他違背了你的價值觀。八德,就是一種價值觀,“忘八德”就是“王八蛋”最早的本義來源。在民間就是說著說著就變、惡變。還有很多話,也變了。有句話叫“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家都聽過吧?那為什么無毒不丈夫?我一直納悶后來學了儒學才知道,“無毒不丈夫”原文應是“無度不丈夫”。度量的度、氣度的度。這個到了民間有變了。王八蛋,就是忘八德,發生了惡變。四維八德,就是中國古代老百姓信奉的價值觀。不按八德去做,就會受到人們的輿論譴責。

我和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回去可以翻一翻“聊齋”。里面有一篇小文章,叫《三朝元老》。

明、李自成隊伍和清,三個政權里都當過大官。他告老還鄉后,蓋了一座供奉祖宗的祠堂。祠堂竣工那天,有幾個人在里面過夜。天亮后,看見堂上懸掛著一塊匾,上面寫著“三朝元老”,還有一副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禮義廉。”也不知是什么時候掛上的。大家都覺得奇怪,弄不懂是什么意思。有人推測出來說:“忘八無恥。”
八德是標準,恥是底線。把底線突破之后,人就會墮落。道德不起作用,法律也會受傷。孝,是起點。成家修為,從孝開始。家庭氛圍好,子女就好。

孔子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人,論知識在他那個時代沒有能比的上他。但是他自己特別地謙虛。有人說老夫子您是位圣人???孔子說:“我怎么敢當圣人?”不像我們今天人,我想一個商業時代和上古時代不一樣的地方是,商業時代特別喜歡做廣告。人特別喜歡推銷自己。一旦具有了廣告的思維,話就變得沒邊沒邊的了。吹牛、忽悠就成為常態的了。謙虛,這個美德就被拋到了九霄云外。我們的名片上面往往印著烏丫烏丫一片——什么體系的創立者,什么什么大師……臉皮有多厚???但是為什么有市場呢?就是我們有這個需求。

為什么很多人會被忽悠?就是人傻錢多。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分辨不了。

為什么最早學習國學的時候,大家最喜歡的是禪宗?還有道教、周易……這些東西最容易“忽悠”??墒窍袢鍖W,首先要“講好好學習”——這就不愜意了,感覺沒勁!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病。

我們學儒學就要學有分辨力,至少不能讓別人給忽悠了?,F在,大師漫天都是。曾經曲阜師范大學教授宋立林博士給人上課的時候,下面有學員說:“大師講得好”。他說:“不要罵人”。他說我是真心地說您講得好……我說那也不能用大師,我是個老師,老師已經是一個很好的稱呼了,干嘛稱大師呢?這就是時代的病,現在哪有什么大師???有一天遇到這個情況,你可以回敬一句:“你大師,你才是大師”。我能理解你們對我這個尊重,但是尊重沒有這個尊重法。不是說把我吹到天上去,我說不是。所以說人與人之間能夠正常地交流則為最好。不要用那種廣告式的語言,去宣傳自己活著吹捧自己。

所以說孔子“尚謙”,謙是對自己不足的自知。不要把自己吹成神,孔子從來沒有把自己說成神。在歷史上,孔廟里面不上香的,不是說考狀元上孔廟——孔廟不管這事兒。古代那個地方管呢?文昌祠。求功名,可以去那燒香去??鬃硬还苓@事。每個人都有自己很能這一方面,但是你要知道你是有限的。有限的人,就要保持一個謙虛,不然你沒法進行學習。為什么有人愛學習?因為知道自己不足,要學習。如果認為自己我牛啊、了不起了,就膨脹了。那么自己的路、自己的心就封死了。

所以,我經常說一個:“今天應該打開心扉,讓外界那種智慧流淌進我們的心里面”。我們不能靠“吸星大法”,我們只能靠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大法,謙卑。這一點在今天這個時代太難了。

有人說,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時代講謙、講讓不講競爭能行么?!從本質上來講,沒問題。講不是無原則上去“謙讓”,還要有所智慧。在不過份的情況下,把利益不放在前面的話,反而會贏得更長遠的利益。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天人合一。天,是什么?中國人信天天是什么?過去在明朝的時候,故宮里面有一個匾,“敬天法祖”。西方人的口頭語是“我的上帝”,中國人的口頭語是“我的媽”、“我的天”。在中國,媽、祖、天,媽代表生命來源和祖先。中國人不是把天想象成一種神。人要學天道,就是自然法則。搞清楚自然法則還琢磨琢磨社會發展。

第二,懂天命??鬃诱f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什么意思?最近我在研究《論語》,天命包含兩個層面命;命包含兩層命。知名要知兩個命,第一個命:天賦使命。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獨特的使命,你要琢磨??赡苁畮讱q的時候我們在想,當科學家,當軍人,我要當什么……但是,隨著自己的成長,你的能力、興趣加上你的專業等等結合起來:“哦,我能干點什么……”。三十多歲,知道自己這輩子能干點什么?堅定地去做。神圣的使命。這是我們人生和價值的意義所在。 第二,天命還是天知命定,命定還有一個限定的意思。我想干啥?不一定能干成??鬃幽敲创蟮谋臼?,那么大的德行——處處受挫。孟子……歷史上能叫的出名的人,哪一個不是這樣?!你會感慨人生原來是這樣?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我們就是一直再想,為什么就是想法落實不了呢?為什么命中就是犯小人呢?為什么什么事到我這就是不行了呢?因為我們有理想有夢想,但是現實是很殘酷的。那么,中國人這歸結為命。那么,對這個命怎么看?儒家想:盡天命(把你的天賦使命努力地去做);對自己的命運怎么辦?淡然處之。
什么是淡然處之?你看顏回——那么高的才,孔子那么喜歡他,但是他的家境沒有改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們說樂天知命?,F在的事我們左右不了,那么就該“盡人事聽天命”。這是儒家一個最重要的智慧。把你該干的事努力去做,不放棄,但是實在不成功是“天,不是我不想干。”不要想象我有理想就一定能實現,沒有那事。

儒家的態度,好比魯迅表現的那種精神:“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就是努力去做,最后的結果無所謂。我做事有時不是要個結果必須成功,過程是種享受。那么,我們做事業你說最后的結果應該是什么?你說是做到馬云的身價還是比爾蓋茨?還是做到什么?每個人不一樣。我們追求不一樣,但是這個創業、創造的過程,很好,因為能帶給你人生的成就感。

當孔子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孔子這輩子慘的不得了。沒有一個人比孔子更偉大,也沒有一個人比孔子更慘!陳蔡絕糧,孔子被圍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鬃硬坏眯?,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外面接濟進不來,所有的野菜都被吃沒了,野菜湯都喝不上了。從者,孔子的學生們都病了??鬃赢敃r63歲,子路比孔子小九歲算是學生里最大的了,54歲。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32歲;顏回比孔子小三十歲,也就是33歲。三十多歲正當年,都餓病了。

你看孔子什么感覺?當一個領袖、成一個團隊領導需要什么?

“孔子愈慷慨講誦,講弦歌不衰”——平時講課就很有激情,這個時候更加的慷慨,不管學生聽不聽了,他得講,弦歌不衰,還有歌還要唱歌。想想我們失意的時候,光想喝個悶酒,哪能唱歌嗎?我想這個團隊之所以沒有渙散掉,遇到困境之所以還能堅守,團隊領袖的力量——強大的意志力、強大的韌性。要表現出大無所謂、無所謂,這是小風小浪怕什么!早晚會過去的。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在不得志的時候也能安貧樂道,小人不得志的時候,就會想入非非,突破道德防線去胡作亂為。窮,不僅僅是指沒錢而是困境,當然包括沒錢,窮途末路;單純沒錢叫貧。小人在窮困的時候,會放棄原則。不能今天說都造假,那我不造假不行;不造假不掙錢,但是不掙錢也不能造假。因為,這是底線!所以,君子的價值就在這。

予不遇者時也 ,賢不肖者才也。君子雖窮道不窮,人生自古有飄蓬(宋 施宜生)。人生都有自己不遇機遇的時候,時運不濟是我們自己左右不了的;“賢不肖者”,我自己有能力還是沒能力,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孟子講人要做操之在我的事。什么叫“操之在我的事?”只要我努力就能做好的事。什么?修身。這個事是不需要外在條件的。你說我要有多少錢、要做多大官?這個是外在的命所決定的。不一定,你自己說了不算。自己說了不算,就不要想著說了算。

正是孔子有這樣的精神和高遠的理想,還有一種出世的德性作為內在的動力,有謙卑這種包容的人生態度加上他對信念的堅定——所以,成就了一代圣者。

錢穆先生,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承上啟下,承接2500年的積累、大成,開其下2500的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如果你要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自己,你必須要了解孔子。通過孔子自己的成長,我們知道孔子并不是神,又沒有受到神的啟示,他是普普通通的人,靠著點點滴滴的積累,靠著自己堅定的信念,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成就一位圣人——我們能嗎?我們都能!只不過你愿不愿意走。“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儒家就是這么提倡做事做人的踏踏實實。

儒家有三字。第一個字:正,品質。行的正、走得端,這是一個基本要求。走正道不走邪路,不走旁門左道。正大光明。

第二個字:實。踏踏實實,老老實實,求實求真。這是儒家又一個特點。實在不講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儒家最基本的準則之一。

第三個字:大。當你做到了正、做到了實,最后就是君子,做到了大,心胸大、根據大。君子和小人的區別,除了德性外就是心胸。你會發現很多人,不是本質壞,二是心眼兒小。一心眼小,就看不得別人比我好,這是格局小。儒家講大氣——當領袖如果沒有大的境界和胸懷,大智慧。小家子氣,只能小打小鬧。正、實和大,是我總結儒家人的三個特點。

論語的主旨是什么?

第一,以學養成君子。通過不斷學習,讓人不斷成長,不斷成為一個君子。君子“修己安人”。讀論語不是讀道理、讀哲思而是學樸樸實實的人生教養。論語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就像基督教里的舊約和新約。日本人研究論語都講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中國人不敢這么說),日本一位儒家學者說,論語是“至上無極,宇宙第一之書”。而前幾天習主席到法國去訪問,法國馬德龍送給他一份禮品:1688年第一本法語版的《論語》。原來都是拉丁文的,到了1691年有了第一本的英語《論語》,那么論語的書名是怎么翻譯的?——《孔子的倫理:一個在我們基督徒的主和救星耶穌基督降生五百年以前就已達思想巔峰的中國哲學家, 其教導至今仍為中國那個民族奉為最佳人生指南》。論語什么?是最佳人生指南。他是關于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人生生命的。這種人生指南就不限定修身養性了,它還會修身齊家平天下。

宋太宗時期,有人譏笑開國宰相趙普平素不愛說話又不讀書少。那么,趙普聞聽后便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這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據載,趙普是山東人,所讀只《論語》一部書。其實據考證,趙普讀的書遠遠不止論語一部?!墩撜Z》是告訴我們如何做自己,處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是論語特別強調的地方。

在日本,論語、儒學并沒有成為現代化發展的障礙,然而成為一種推動力。所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有位大企業家,被譽為日本的企業之父:澀澤榮一。五年前,他的孫子將近90歲,專門跑到曲阜禮拜孔廟、孔子。他說,我要為祖父完成一份沒有完成的遺愿,他一輩子沒有來過中國,我要替他完成并也來到中國。澀澤榮一寫有一本書叫《<論語>和算盤》?!墩撜Z》作為修身和管理的寶典,它和現代的企業什么關系?他說“算盤”要靠《論語》來波動。也就是說,企業的管理和經營,要有一種方向,企業文化、企業品質,企業的“格”在什么地方?要靠論語來塑造。那么,論語要靠算盤才能真正出示價值。其基本精神就是“義利合一”,即以公益為利,利即是義——承認謀利有其正當價值,但必須用道德對其進行規范指導,使其符合社會倫理。

像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我們學了儒家文化每個人活著都像顏回一樣,那就沒有說服力。我曾經講過,顏回的價值在什么地方?顏回的價值,不是要我們學過那樣的日子,而是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依然能夠保持樂天知命。每個人都會遇見困境,每個人都要學顏回。不能說我失敗了,就趴下來了?,F在的大學生,戀愛失敗了,跳樓了;論文沒寫好,老師不讓畢業也跳樓了,很多企業里也有員工跳樓了……當然,還有些官員自殺了,官員自殺是一種特殊情況。我們人生遇見困境的時候,要體現人生的韌性——顏回的價值就出來了。

人生離不開物質和精神,道德和財富?!洞髮W》里說的很清楚,“富潤屋,德潤身”。富貴惠及房屋,賢德惠及身心。有錢可以讓生活環境、條件改善,物質豐富;但是你內在的呢?現在人為什么不幸福、不快樂,也許不一定是缺錢,有可能是錢太多了。有了錢,需要再有一種精神來駕馭你的財富,這種東西就是道。

日本認為自己發展儒學一直沒有斷,在企業管理中一直講一句話。豐田前董事長奧田碩:“日本在21世紀需要偉大的領導者,而偉大的領導者育成的第一課就必須學<論語>。”我想應該是中國企業家的“一個共識”?但是這一點在中國說出去,應該是有很多人表示異議、表示反對的。為什么?這就是我們長期以來反傳統、長期以來無儒學的一個現實。以為儒學已經過時了,沒有價值了,《論語》是封建社會的東西,今天不習慣。

但是我想《論語》作為民族經典,它凝聚著民族最高的智慧。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點、行為理念都在論語當中。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角度你都應該學好論語,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領袖,不管是商業領袖、還是實業領袖、還是教育領袖、還是政治界領袖,各個方面的精英都需要學習它。論語應該成為打造我們生命底色的那個原點?,F在看我們中國人一部分人的生活狀態叫——“窮人乍富”。當韓國人、日本人、中國人在一塊的時候,你能夠感受到他們的氣場是不一樣的。有一點我們必須要向韓國和日本學習,這時候千萬不要有一種過分的自負,“強大民族意識”。我們差得很遠。我們是作為孔子、儒學故鄉的中國,但是我們身上找不到孔子的精神。

前兩天,有位哈佛的博士來訪談和調查,他問了一個問題:現在,山東的落后和廣東、江蘇沒法比。我們山東的落后是儒學造成的,是因為孔孟之道阻礙商業發展……我說胡說八道!我說山東的落后,經濟的不發展是什么造成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這些東西恰恰是丟掉了儒學、丟掉了孔孟造成的。

有位朋友寫過一篇文章《錢塘江以南中國——儒家式現代秩序——廣東模式之文化解讀》。本文分析指出錢塘江以南中國較多保存儒家文化,這讓該地區基層社會之組織化程度較高,這對其經濟、社會、政治生活均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形成了“儒家式現代秩序”之雛形。廣東模式的真正價值正在于儒家與現代于相契中共生,廣東未來發展戰略的制定,應保持足夠的文化自覺。

中國南部發展最快、經濟最繁榮為什么?就是中國傳統的東西被破壞的相對來說少一些。北方,沒傳統文化了,你到山東來看看還有個祠堂么?沒有了。我們過去承載傳統文化的東西,沒啦。我們是政治壓倒一切,就是官員說了算。在南方,基層社會的組織化很發達。我說的山東沒文化了,不是從現在開始,而是從兩百年來,一次次的北方戰亂,把有文化的人都趕到了南方去了。一是戰亂,二是過份的政治性。韓國、日本為什么發達?南方為什么發達?是傳統文化保留的多。

今天我應該正面理解論語價值。理解孔子、儒學最好是《論語》,但是還有一本書叫《孔子家語》,內容相當豐富,雖叫家語但是說得卻是家國之事。論語相對偏于內圣,家語相對偏于外王,管理方面的智慧更多。論語的核心價值,我們剛才講過“以學養成君子”。君子是論語的主題,那么什么是君子?兩個含義,第一,傳統含義、社會地位上君子就是貴族;古代,所有的貴族都可以稱君,不是皇帝一個才能稱君。貴族是君,貴族的孩子就是君子。與小人、細人、細民相對。古代的教育資源和權利基本是壟斷的,所以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說法。

到春秋時代,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孔子就是一個從社會下層靠著自己的努力上了君子的道路,成為領導者、當了官??鬃影l現,過去的君子德位相配,有位有德。而到這眼下,君子階層沒落,有其位無其德的人比較多。后來有一句話叫:“德不配位”??鬃幽菚r感到,社會地位難以改變,但是人的人格可以改變。貴族不能壟斷君子這個美稱——后來開始用道德開始界定君子和小人,這是后來我們經常說的君子和小人。

孔子之所以賦予君子一個新的含義,是因為他處在時代的一個前沿上。第一個貢獻,是開始重視人的德行,而不是外在的社會地位,而在德行上人人平等。每個人不管是小人還是君子,都可以成為君子。第二個改變了原來重血統的傳統。按北大一位教授的說法是改變了“血而優則仕”的傳統,新的傳統是“學而優則仕”,通過學習變得優秀,改變身份地位入世作官。

學而優則仕——在論語當中的原意也不是學習好就可以作官。這里的“優”,是充分、充裕,時間夠用,學習很輕松就可以去實踐、去作官;做官做的很輕松,可以去進修——是這個意思。這個優,不是優秀。但是,現在都是用優秀的意思來解釋。以血統、身份來做官,這個社會是固化的,而社會要進步首先要流動。后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世界上第一個文官制度。西方、歐洲都去學,可見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的高考制度,盡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還是一個比較平等、公平的一個方式。

但是現在的階層又有點“固化”的意思。農村的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考取北大清華?,F在大家看包括人民大學,你去看看那個比例,他們統計過,北大的學生中城市的孩子占到90%。農村的孩子計劃沒有希望,去北大改變自己。那天,哈佛的博士跟宋立林博士說,哈佛也是。哈佛的本科生基本上以備社會上流的孩子所占據。中層階級的孩子想去哈弗,太難了。時代發展到這步,全世界都是這樣,階層又開始固化,造成大家對社會正義、公信力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儒家的理想人格并不是停留在君子上,它還有更高的境界。宋代大儒周敦頤說,儒家的境界是:“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希就是追慕;士,是君子,他希望通過追慕成為圣賢,賢者追慕圣人;圣人也不是圓滿的,他需向天道追慕、追求。這是儒家的理想,但是,孔子輕易不會把現實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許諾給任何人,連自己做圣人還有所期待……


孔子文宣王像

《論語》的主旨是以學養成君子。這句話說白了,其實就回到了《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些就是中國人成長以后的路徑。

君子的品質在于:

一心。君子絕不是像小乘佛教里面的自了漢,我自己成菩薩、成佛就夠了。儒家不是說我德行好,成了君子就行了,不是。而是我有能力為了他人的幸福,社會的進步做一份努力,貢獻力量。這就是我們說的家國情懷。一定不是只關心自己,一定推己及人。

第二個,學而時習。通過學習去實踐,通過不斷的學習去不斷地實踐。學到東西要用于實踐,而不是為了理論的東西去學習。

第三,知行合一。對道的理解貫徹到自己身上,這就叫德,得到了德再付諸實踐。這叫知行合一。

修身是一個中心點,是一個起點。目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了修身,就是內圣。然后,不斷地對外擴散自然就是齊家、治國和平天下,這就是外王。對內生來講,我還沒有條件、沒有機會,這個時候就要獨善其身。獨善其身不是目的,它有一個前提叫“窮則獨善其身”。窮,困境,不能作為的境地。培養君子不是做老好人,是具備做事的能力,服務社會、國家,這是一種能力、管理能力和領導力。不是說品質很好就完了,一定是要有相當大的能力、賢明和領導力。

儒家的管理、社會治理,是通過對人的塑造來實現的。儒家的價值觀八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五常:仁、義、禮、智、信。五常社會上層的執行準則,但是對百姓有點不太好講,這就有了八德。八德是民間的核心價值觀,五常是精英的核心價值觀。
五常第一為仁。

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質,人性的所在。儒家的學問可稱之為“人學、仁愛”。

儒家對人的理解是什么?人是萬物之靈,萬物之本,以人為本。重視人。周易講三才之道:天、地、人?!吨杏埂分v: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生長變化),可以與天地參矣——自然界整個的運動,人是有主動參與機會。能夠幫助天地發揮對待事物生長變化作用的人,就可以列于天地之間。人和動物的不一樣,動物是被動的、本能地生活,人是主動的創造者、積極地推動。這是人的價值。

孔子對于人,是充滿人道主義理解的??鬃拥鸟R弁家里失火了,先問人受傷沒有?家產什么不問。孟認為:禮仁為本。人要在安然之中,一個人有人性、講仁愛,這個人的心就會很安頓。一個人的最幸福是什么?心安理得。

有人說,中國文化的最高追求不是真善美,真善美之后要有一個“安”。做一個事你心安不心安?心安不心安。心安不安,在于良知。自己犯了錯表面不承認,但是心里不安?!吨杏埂愤^去評價一個人,“宅心仁厚”。還有句話叫:麻木不仁。還有看不得別人受苦,有能力就幫助別人。

就像水滴籌,盡管通過大家的轉發都不認識,但是多少捐一點,心安。汶川地震的時候,宋博士剛參加工作要捐款,家里有很窮,又要買房子什么的,捐了1000元。有人說你捐這么干啥嘛?有那個意思就行……“我說心不安”。

剛才說學而不厭,現在誨人不倦。誨人不倦就是仁者的事。子貢說,智者一定是學而不厭;但是你要做到誨人不倦,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傳授給別人,這叫仁者。仁者愛人。沒有他人的成就就沒有我自己的發展,這是仁。

第二:義。在儒家,義就是一個道德的別稱。義,就是無條件的應該。儒家講父慈子孝。這是對等要求。但是,換句話說,如果父不慈子女還要不要孝?孝,在你當作道德來講的時候,孝是一個絕對的。什么意思呢?孝,不是交換。過去的朋友,是心與心的交換,為朋友兩肋插刀我不管朋友對我怎么樣?這就是道德。道德,一旦談條件就是非道德。當然,人生有很多道德之外的領域。第二個義,就是正義。涉及到社會正義,到了社會的層面,不僅僅是個人的道德。第三個義,就是宜。適當的、恰當和應該的。君子義以為質,義以為上。

儒家講“管理”很簡單。你作表率就行。儒家講最高的政治就是無為而治。義利,公利和私利的問題。到了南宋時期,義利之說儒者第一。義利,就是談公和私。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不是指的道理,而是的地位。當官的,不能追求自己私利的問題了,你要追求的是自己的義。而老百姓,是靠利來生活。我今天掙錢拿到手就能活著,拿不到手就生活不下去了。那他當然就把利益放在第一位。這里的君子和小人,不是道德上的,而是上流人士和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儒家是肯定“利”的。

第三:禮。在中國,禮是一個顯性方式的存在。陳獨秀講儒家的核心是禮教。是倫理和政治的根本核心所在??鬃颖容^兩種管理模式:
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
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只要抓不到)而無恥。不敢觸犯科條,觸犯要受罰。但是沒有道德的自覺?,F在我們發現交通管理很嚴了,到處都是攝像頭。要是我們報案找線索,攝像頭都壞了;要是交警找人倍兒清楚。不同的路口,有沒有攝像頭,駕車的人反映不一樣。免而無恥,只要你抓不住我就行了。守規則是被逼的??啃姓羁梢砸謵旱荒軗P善。

商代有一條法律,說是老百姓把燒得棄灰都往大街上倒,當時說是有礙社會公德。出臺法律:私倒棄灰者,剁手。倒點草灰、潑點臟水、扔點垃圾就要把手砍掉——這個罪過和刑罰不成正比,但是很管用,沒有敢以身試法。但是在這種管用是暫時的,如果以此管理,一定是警察國家。管理成本是極高的。

儒家是想通過道和禮進行教化。從外在約束變成內在自覺,但是這個過程很復雜、很漫長。前期很慢,百年樹人。禮,要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思簭投Y。

文革時期為什么批林批孔?據說林彪家湊出一幅字:“悠悠萬事 唯此為大 克己復禮”??思簭投Y,在文革時期批得不成樣子了,今天中國人就更加無禮了,我為什么要克制自己???

那么,禮是什么?

第一是秩序。人類社會的存在必有秩序。在中國秩序有兩種方式,一是,法、法律和從風俗、民俗中提煉出來的公序良俗。

第二個是人之與人之間的交往的基本原則。馬斯洛心理需求層次理論說一個說法,最低的需求是生存。第二個是安全。第三個是情感需求,有愛情、有友情、有親情。第四個層次是人和人交往之中還需要更高的追求,得到尊重。第五個層次是自我實現。第六個層次,馬斯洛自己又加了一個層次,自我超越。

禮,就是在人之人之間交流的時候表達出的、相互的自我尊重?!抖Y記》中講一句話,禮是,“自卑而尊人”。過去,中國人行禮就是作揖。作揖彎腰的度數和尊重的程度不同而不不同。平等的基礎上,自卑而尊人,這是中國文化中非常好的一點。

孔子給顏回講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約束自己達到公序良俗的要求。這就是人性、道德性的一個體現。對秩序的尊重,最他人的尊重,這就是禮的一個本質。禮,說到底就一個“敬。尊重自己,自己有自尊,尊重他人,尊重秩序,敬一切值得尊敬的東西。”現在有些人把自己太不當回事,人格扭曲,人要愛惜羽毛,人要愛惜自己的人格,人要愛惜自尊。才有人生的價值和自己的幸福感。

第四:智。儒家講智的時候,首先還是人之人之間的關系。儒家講的管理學的學問首先講得是:知人善任。人生閱歷的經歷和各種學習的積累,產生一種智慧。自知之外還有知人的面。不了解別人就無法定準自己的位置。對人的了解是一種實踐的智慧。這種智慧從課本上難學到,只能靠實踐積累。

孔子有個學生叫公冶長,子曰:“可妻也”,可以把女兒嫁個他。公冶長進過班房,做過監獄??鬃诱f,“雖在縲紲(léi xiè)之中,非其罪也。”在無道時期做過監獄不見得是件壞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這是一種智。還有一個就是為自己的侄女選個女婿。此人是南宮市(字子容)在政治清明時期能作官,在亂世的時候能偶讓自己不受傷害,明哲保身。保全性命于亂世,那很厲害。這樣知人善任,作為領導就不那么累。

晉定公問孔子,你在衛國待那么長時間,衛靈公作為一個很差勁的國君,怎么衛國還能以維系呢?孔子說,衛靈公所用重要崗位上的人都特別厲害。知人善任,管理框架起來自由運轉,他就沒什么事。

第五:信。這個時代最缺啥,我想就是信任問題。當某個時代把道德當作目標的時候,表示人已經不可信了。孔子講:“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老百姓不講誠信幾乎是無法生活的?不對,講得是政府、管理者。管理者不講信就得不到民心,沒有公信力就要完蛋。但是,今天講人無信則不立——那么所有人都適合。

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在口頭上答應給別人好處而實際的利益卻到不了別人身上,就一定會招致被怨恨的災禍。不要輕易許諾,許諾了做不到你會引來災禍加身。

有個親身經歷在上大學的時候,都說曲師大是個農村大學,一般而言,曲師大的老師和學生關系是非常好,具有傳統味道,老師對學生特別關心。在別的大學,一般找不到。但是下面我說個特例。

親身經歷在曲師大上學時,遇見到大一的一位老師:
老師好!
干嘛去?
剛吃完飯。
沒吃上我家吃去。
老師這么說,感覺心里特別暖和。曲師大的老師名不虛傳。又過了段時間,我去打球了,沒有吃飯。在校園里又碰見老師:
老師好!
干嘛去?
去吃飯。
說完就在等老師說那句體貼的話,“上我家去吃”。
結果了說句:“還不去,食堂快關門了”。

當時心里就哇涼、哇涼的。證明以前老師說的那句話,是隨口一說而已。當然,老師讓去家里吃飯,我們也不會去。只不過你說了,我們心里就信了。老師是“口惠”,而我們學里就有了怨氣,認為老師是虛的。

所以,孔子說不能總是口頭上去表揚人。君主要覺得他好就要給爵位,不能光夸獎。子夏說: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指揮下屬做事,你倆之間一定是相互信任的,他會干、感覺受到重視;如果沒有這個信,下屬就會覺得受到指派做事是受虐待和壓迫。另個角度,上下級間有了信,信任,那么下屬提意見,上級會欣賞和感動;反之領導就認為是謗己,下級通過提意見實施反抗、打擊和抗議。

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那么別人都是敵人或敵對的,你會壓抑和特別難受。天天提防著別人,特別辛苦和難受;當然,天天被別人地方,這也是很痛苦和緊張的。信的建立,不是靠著小恩小惠,一定是靠著心與心的一種交流。

柳下惠,大家都知道這個人。我們平時會談到一句話:坐懷不亂,講得就是柳下惠。但是,這是歷史上一點點演變來的故事,不是真事。但是有一個事是這樣,柳下惠是誠信,在古代標是位簽式的人物。

柳下惠的信,達到一個什么程度?有一年齊國陳兵魯國邊境,為什么?說魯國剛得到一個寶鼎。齊國就像勒索和敲詐,因為齊國強大。大兵壓境,獻給我就撤兵。魯國國君想,我剛得到一個寶鼎就給你???很舍不得,就弄了個贗品、假的、仿造品就獻了出去。齊國一想,魯國給得這么痛快?真假不知啊,肯定有詐。他也不相信啊,怎么辦?找第三方鑒定。但是,齊國國君沒有找其它國家專家來鑒定,他找了魯國大夫柳下惠來鑒定。他說是真的,我就信。魯國國君一聽,這還不好說嗎?你找第三方鑒定我還不好辦,你找了我的人出來說話,那不就很好辦了么?于是,魯國國君找到柳下惠說,現在國難當頭,正是用人啦,你說一句話馬上國家的危難就解決了,你就說是真的。
柳下惠說你把寶鼎看得和寶貝一樣,我是把誠信、信譽看作是我的寶貝。用我的寶貝去成全你的寶貝——“臣妾做不到啊”。我的信譽為什么連齊國人都認可啊,免檢,因為我從來不說謊。我這次說一回慌,我的信譽馬上就沒了,一輩子積累下來的信譽度,一下子就沒了。柳下惠就說,這個事絕對做不到。魯國國君沒辦法,就把真的寶鼎交出去了。這一下,大家想想柳下惠的信譽度是不是又加分啦?人的信譽度,是靠著自己的誠信來獲取的。

有兩個反例,有種東西可以不守。第一是,要盟。很多人說中國人缺乏契約精神,錯!中國古代是有契約的。但是有一種“契約”可以不遵守就是“要約”,受要挾所訂下的契約,強迫被訂下的契約。第二個是美言不喜。不要聽好聽的,中國古語講過“忠言逆耳”。但是,普通人,修養不夠的人特別喜歡聽美言。幾千年來,為啥拍馬屁會成為一種職業,不會消失?就是人有人性的弱點。尤其是領導,被拍后就忘乎所以,就飄起來了,最后就摔得很重。跟你抬杠、指責你的,挑毛病的,興許都是你的好朋友,是諍友。有這樣的好朋友,那是要燒高香了。真話很難聽,所以現在很多人不愿講真話,不好聽,得罪朋友。

所以,我曾拿兩位賢人開玩笑,子路和子貢。子貢就很能說,很能說就很吃香,在現實生活中就很能吃得開。女孩子找高富帥,一定要找子貢那樣的。女孩子問:
你愛我么?
愛呀。
能愛我一輩子么?
能啊。??煽菔蔂€,我對你的愛心永遠不變。
會說的這是。一套美言說完,女生的心就動了。結了婚才發現,狐貍尾巴慢慢露出來了。
但是,你要問子路回答就不一樣了。
你愛我么?
愛呀。
你能愛我一輩子么?
不知道,過著看唄。

事實就是這樣,浪漫的話多好聽,但是浪漫的話不可信。不是不講究浪漫了,要悠著點。人與人的交往是這樣的。所以,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

最后,說到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最高的智慧是“中”。

過去總是批判中,認為中庸是什么呀?是和稀泥,沒有原則。都不是??鬃影阎杏箍吹煤芨吆芨?。所以說,要了解中國就要理解中庸,不理解中庸就不能了解中國。

中庸不是折中主義,不是一種庸俗的老好人、和稀泥。而是一種方法和有智慧的。中庸,第一個要講究的是時中?!吨芤住愤@本書在西方被翻譯成“變化之術”。講時,就講變化。世界是變化的,我要用變化的思維看待處理問題,所以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這是儒家的精神,儒家不是僵化的、保守的精神,一定是與時俱進的。一個人懂得時,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投資,什么時候投,什么時候不投,這是學問和這是智慧;不能盲從,要有大判斷,要有大智慧。

第二個,講中庸講到度的問題。度,就是分寸和火候。任何一個物要成形,成為一個最好的狀態,就是合于度。度,不是一個點,中庸是中間點,不是。它,一定是一個區間。在這區間之間都好,不在這個區間就是過猶不及,就是不好。善,就是本來的樣子;惡,就是本來樣子的破壞。

下來兩個例子來判斷中庸有多么重要。曾子是一個大孝子,寫得《孝經》。但是,他對孝的理解有一個階段性。曾子篤實,為人很老實,他不是像子貢腦袋瓜子特別好用的人,腦子慢沒那么靈活。少時,曾子耘瓜。和父親在地里耘草,結果不小心把瓜秧給鋤下來了。那個時候,生產、生活都很落后的情況下,曾子的父親特別生氣,老頭脾氣也大,拿起一根棍子就揍了曾子一下;打到背上。太狠了用力過大,曾子就一下休克了。過了老長時間才醒過來。我們小時候都挨過揍,什么反映——你得抗議啊。挨揍了這么疼,是親爹不?要有這么個抗議,可是曾子沒有,曾子是孝心很重的。還說,剛才我做了錯事,父親打我生氣了,還問“氣壞了沒有?”他關心他父親。然后,曾子父親說你也別干活了,到地頭上休息休息吧。曾子,就到地頭去彈琴,還彈得很歡快。還是要讓父親感到安心,沒事沒內傷。多——孝道!

曾子做了這件事后,感覺自己所得很對;這學期三好學生是有了。結果,孔子聽說了,說“曾參再來上課,別讓他進教室。”這是對學生一個很大的否定啊。為什么孔子不贊成曾子的做法?孔子說,孝,也要懂得時。“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小杖,可以理解為雞毛撣子、笤帚把打孩子,犯了小錯被責打,這時候不能跑要承受,越跑火越大。大杖,拿根大棍子、提著菜刀出來,“臭小子,別跑,我剁了你……”,你怎么辦?來,剁吧。這叫拱火。怎么辦?先跑了,消消火,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在氣頭上沖動,沖動是魔鬼,會做一些失去理智的事??鬃诱f,真是你父親拿著棍子揍你一下沒揍死,但要是失手揍死怎么辦?你不跑?如果打死孩子,父親也要陷于不義。孝,也要講究對時的把握。

第二個尾生抱柱。尾生是魯國人,山東人似乎都有一個標簽叫:實在。實在,也要看怎么實在?人要是不講中道,就變成了傻、愚。尾生在古代被稱為信的典范,但是他不符合儒家的精神。所以,儒學沒有記載這個事故。尾生的故事是記在《莊子》中的,魯國有一年輕人叫尾生,談戀愛和女友約會,古人還是很講原則的。不像今天,光天化日、抱著就啃……古人叫“幽會”,幽就是要找個僻靜的地方。找哪呢?想——想,想到一條河,河上有橋,橋洞子里面可以比較僻靜。于是,兩人就約了橋下相會并一塊私奔。尾生早早就過去等。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大概女孩子被父母堵在家里面了。女孩子沒來,河里的水來了——大水一來,普通人應該怎么反應?跑,或者來到橋上等著,這不也一樣么?!

不,約好是橋下相見,挪地方到橋上去是不守誠信。然后,就抱著橋柱子依然在那等。水越來越漲,最后就被淹死了。大家想一想,如果守信守到這個程度,那叫“信”嗎?那叫愚信。不符合中道,就走向反面。列寧說:“真理再往前走一小步就成謬誤。”古代講孝,有愚孝;講忠,有愚忠;講信,有愚信。這些都不是儒家所提倡的東西。對于尾生的一些事跡,孔子也曾公開批評過,認為有點虛偽。所以說,仁義禮智信,不用“中”來去調節,可能就會走向反面。道,就成非道,反道。

最后一個就是:和。和,是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競爭是這個社會的常態,但是競爭不能夠成為人類社會最高追求。如果,競爭成為最高境界,那就成為了叢林法則世界,叢林法則實際上就是動物世界。動物世界就是誰厲害就是誰說了算,人不能這樣。

人雖然是從動物進化而來,但是人是高的,講規則、講道理。怎么達到和,忠恕之道。忠,謂盡心為人;恕,謂推己及人。對自己要嚴,嚴于律己;對別人要寬,寬以待人。忠,就是盡自己本分去做事,不管是對國還是家。每個在本分上都要中。孝敬父母、恪盡職守,就是忠孝。恕,就是要有寬容之心,不把自己的東西強加于人。所以說,忠好做,恕難行。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今天能做到這個地方來,一定都是做出一番成績的人,一定都是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都是懂得忠的人。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的忠,同樣要求別人的話……我能做到你為什么不能做到?我加班,你為什么不能加班……?就是這種東西,就違背了恕。不強迫別人,能夠寬以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一點是非常難的,道德里面非常高的境界。

所以說,和諧,到最后是多元共生的狀態。

這種狀態在整個中國文化當中,是源遠流長的。從三千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或說發現了“和”的境界。只有多元的東西,才能出現一種或者達到一種新生。陰陽要結合,五行要配合,這是一個和。我們的決策,也需要不用的角度、不同的意見,來完善這個決策。你認為好的,別人提提意見;你認為不好的,別人說說優點——最后綜合衡量,最后才能達到新生。

領導力,領導者他的能量、能力怎么培養?說到底就是把自己打造一個有德有位的君子。光有德還不行,還要有一定平臺來做事。不能處在一個“窮”的狀態,要是一個“達”的狀態。一個高端的平臺能夠造福社會,發揮自己的能力。所以,如何能做到儒家給我們一個大道的指引。光有一個大道還不行,還要有實踐,還要有摸索、學習。這個學習不是僅向儒家學習,佛家的、道家的、西方的……其實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對象。儒家很多的說法和做法,和現在都有一定的差距,你要靈活地運用。

下面幾句總結:
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博學于文,行己有恥;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修己安人,內圣外王。

志道——理想,據德——德行;依仁——維系人性,游藝——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要從容。技藝,用藝來滋養生活和修身。

博學于文,行己有恥,來自顧炎武的總結,要有德,自己立身行事要有羞恥之心。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就是說朋友要結交,好的友人會促進自己仁德的修為。

修己安人,內圣外王——這是儒家最高的一個追求。修養自己,安頓他人,內在心性達到追慕圣賢;外在,成就事業治國平天下。這個比較高,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但是它是一種高度、一個方向。

錢穆先生說過一句話:說今日中國人有兩大使命,一個是自己讀論語;第二個是勸人讀論語。
 
 
                                     2019年4月16日于曲阜師范大學
                                     2019年6月1日于久久和牧集團整理
 
                                  


欧美一级视频充,又粗又大的欧美影院,欧美黄色A片网址,欧美性爽在线观看